站里PAM自动加药装置“趴窝”了!他们不得不切换人工启停搅拌模式,每天要配25公斤絮凝剂,并且分成10次“喂”给加药泵,工作量大幅度提高,搅拌效果却大打折扣,油泥结块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第二作业区立即联系装置生产厂商,技术人员赶来会诊,结果却不容乐观。由于这套装置是2011年投产的,配套设备零件早已停产,而且这套老装置还经历过升级改造,线路图纸更是无从查起。厂家建议将这套设备运到上海维修,预估维修周期1个月,运输维修费较高。
这怎么办?在作业区生产例会上,副经理孙晶微组织技术力量“揭榜”。他说:“作业区要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挖掘低成本产量就不能事事依靠外人,咱们自己能不能试试?能不能给公司和作业区省下这笔维修费?”
时间紧、任务重,孙雷有些犹豫了,但想起师傅吴中喜退休前留给他的“秘籍”,他又重拾信心:“没问题!”
会后,他带上检测工具,赶到污泥站开始“望、闻、问、切”。他小心翼翼地打开配电盘端盖,第一次接触这套装置,看着密密麻麻的线路,他有些发懵。各类感应探头、电磁继电器、电线拆下来连在一起有近百米长,对整套装置的工作原理更是“云里雾里”。第一次“诊疗”就这么草草收场了。
可他并没放弃。第二天,孙雷早早来到污泥站,用万用表测量各触点电压、电阻。经过300多次测量后,他基本掌握了这套装置的运行原理。同时他发现,核心部件PLC(可编程控制器)和进水电磁阀都能正常工作,可为什么自动启停却没有反应?
回到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孙雷和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翻开师傅留下的工作笔记,一行铅笔字引起了孙雷的注意:“信号干扰PLC(可编程控制器)信号接收与反馈。”
“对!是信号干扰!一定有其他干扰导致这两个设备之间断了联系。”他拿出工作室培训用的配电盘,开始了复原实验。那天夜里,他做了42次实验,终于找到老装置的“病根儿”。
“孙雷和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也在这次维修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几天又自主维修了油岗沉降罐液位数据显示装置、污水站加药装置变频器等老旧设备,节约了外委维修费用,保证了正常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