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洛阳之西,涧水河畔的铁门古镇,坐落着一座古拙高雅的百年名园。初夏,走进这座幽静空阔的院子,迎面看到的是,篆刻在青砖黛瓦窑墙上两个遒劲沧桑的楷书大字“蛰庐”。1923年秋,康有为游陕过豫,被邀至园中憩息数日,其间乘兴挥毫,为此园题写“蛰庐”匾额。园内还有一副康有为书写的楹联——“丸泥欲封紫气犹存关令尹,凿坯可乐霸亭谁识故将军”,沉郁庄严。楹联的款识,道出了这所“蛰庐”的主人:“张将军伯英隐铁门,营建园林蛰庐,吾来游,题之。癸亥九月南海康有为。”张将军,即张钫。
张钫,字伯英,新安县铁门镇人,辛亥革命元老之一、闻名爱国人士。他终身履历清末、民国、新中国等三个前史阶段,历任高官要职,参加过许多严峻政治活动,触摸过许多年代人物、社会名流,有着丰厚的社会履历。新中国建立后,他被推选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遭到人、周恩来、朱德等同志的接见,被赞称为“华夏老军事家”。1959年今后,应周恩来之邀,张钫不管年高体弱,编撰了近30万字的《风雨漫漫四十年》。
回望河南大学百十年的办学进程,即便是战乱频仍,校园仍然诗意而温暖,弦歌浩荡;教育,仍然尊贵而朴实,门生栋梁。拂去前史的烟尘,校园一段段磨难而又光辉的故事背面,有一大批灿若星斗的志士先贤。这其间,就有张钫。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军阀混战,烽烟四起。1930年,张钫暂代河南省政府主席。他建议弭兵安民,对大众深怀悲悯,对教育挂念在心,对河大寄予厚望:“河大是华夏造就人才之圣地,要培养英才,名冠全国!要尽力奋斗,造福人类!”为此,他屡次来河大讲演,代上国文课,与时任河南大学教授的范文澜、郭绍虞等人友谊深沉。
是年6月,张仲鲁初次担任河南大校园长。因经费紧张,张仲鲁便采纳裁科并系方法,将开设仅两年的医学学科裁去。应河大医学院师生的恳求,张钫活跃与各方和谐,医学院终究得以康复,对河大医学后来的开展产生了活跃影响。
抗战迸发后,河南大学被逼南迁,开端了为时八年的抗战办学前史。校园先后曲折迁徙至信阳鸡公山、南阳镇平、洛阳栾川、嵩县等,在潭头办学长达5年。1938年10月,曾在武昌起义中担任过时任革命军东路都督张钫帐下秘书长的王广庆,经张钫竭力推荐,临危受命接任河大校长。每逢河大经济困顿,遭受各种困难时,张钫极尽所能给予校园帮忙,并屡次以兴办的观音堂民生煤矿股份有限公司的收入拨给校园,以作运用,正如《王广庆先生传略》所记叙:“王广庆接任校长后,为会集办妥校园……在国难当头,财务困顿,教育经费失掉确保的情况下,王广庆竭力争夺张钫等人的支撑,确保了校园经费如数拨给,使校园教育、科研作业和数千名师生眷属的日子,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得以保持。”
1942年,张钫活跃推助河南大学向教育部提出恳求,由省立校园改为国立,并致函教育部,推荐王广庆继任校长职务。函文曰:“河南大学为敝省仅有高等学府,此间改为国立,益宏造就,至慰群望。王校长宏先(王广庆,字宏先)艰苦支撑,已历数载,可否仍令继任,以资轻车熟路,且为中州文人宗仰。”在张钫的尽力下,当年3月10日,河南大学升格,校园开展再攀新的高度。
1944年5月,日寇侵略潭头,校园被逼再次转移到南阳荆紫关、陕西汉中、宝鸡等地。豫陕两省唇亡齿寒,公民过往甚密,前史上华夏战乱或饥馑之年,豫人多西迁陕境流亡。1945年3月,河南包含河大和多所中等校园师生数万人,步行翻越秦岭西行,张钫在龙驹寨筹款数百万,救助避祸学生,“并令其结队西上,予则搭车前行,请沿途准备食宿,幸使数万流离青年安抵西安。”
张仲鲁在重庆恳求应变拨款后,当即赶往西安与张钫会晤,恳求帮忙处理校园搬家地址问题。张钫为了安稳我们心情,在新城广场招集迁至西安的豫省学生说话。他声如洪钟,情绪和蔼地说:“肯定尽全部力气,不使我们有冻饿之忧,我们在抗战中不行忘掉读书,要坚决战役必胜、建国必成的决计。”
随后,河大师生被组织在西北中学和河南会馆暂住。师生们或挤在地铺上,或躺在印刷机旁,鼾声与印刷报纸的机器声共识。早上醒来,张钫已组织西安市民送来了馒头和大饼。
此刻,教育部曾有让河南大学迁至凤翔的计划,但那里没有会集连片的房子可作校舍。张钫又与当局洽谈,划定宝鸡以及东底店的石羊庙、武城寺一带,作为河南大学新的办学地址。
1945年夏,田培林任河南大校园长。田培林考虑到石羊庙地处偏远,房子涣散狭隘,办理、教育与日子极不便当,甚至西安与张钫商议,拟请其伴随面见当局,另觅校址。据台湾前史学家李守礼编撰的《张钫》记载,张钫说:“当局军务繁忙,且对西安房舍不甚清楚,余系西安城隍,地上了解,余可陪汝四处检查,假使发现可通过修建,由余一人承当。”所以,张钫陪田培林走遍西安城表里,正午常在道旁露店以牛肉烩饼果腹。
晚年忆起此段履历,张钫曾自谓:“生平有快事二:在西安电话致警局,请以余名转达全市居民,每户漏夜蒸馍六斤,黎明送站救助难民,均能如时送到,此其一。又在龙驹寨一小城镇,筹款数百万,救助避祸学生,并令其暂时结队西上,余则搭车前行,请沿途准备食宿,幸使数百万流离青年安抵西京,此其二。”其间的热忱大爱,现在读来,仍然让人动容。
1945年8月,抗日战役完毕。闻听喜讯,校园师生无不欢天喜地。师生们拟返迁开封,苦于资金无望,不能成行。张钫遂争夺到一笔“善后救助款”,使之年末顺畅回汴复课。
1929年3月,时任河南省建造厅厅长的张钫,兴办河南省建造厅水利工程校园(黄河水利作业技术学院前身)。1946年6月,该校易名为黄河水利工程专科校园(以下简称“水专”)。当教育部批准将国立黄河水利工程专科校园并入河南大学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水专师生们竭力对立并校。为此,水专建立护校委员会,对立并校,并发出告各界人士书及声明,组成对立并校示威团到国民政府示威。河南省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等致电教育部对立并校。张钫屡次接见示威代表,并致信教育部力陈理由阻挠并校,究竟此校是先生一手兴办,对水专也有着厚意厚爱。
此刻,教育部派遣田培林兼任水专校长。依据教育部指令,田培林担任将水专并入河大,因为遭到水专广阔师生及河南各界人士的对立,并校事宜处于相持情况。为此,田培林深夜走谒张钫,并深入剖析水专并入河大的多项利好———“你是河南人的‘我们长’,你保护水专,相同也保护河南大学,两所校园都和你有深沉的联系。你愿见水专教授成为大学教授,或仍为专科教授?你愿见水专学生成为大学学生,或仍为专科学生?你愿见河南水利建造人才水准前进,或仍墨守现状?”
张钫决然答复:“伯苍(田培林,字伯苍),你说得对极了,没有人像你剖析得如此透彻,我肯定支撑水专并入河大,你定心去做吧。”
当年9月,水专并入河大,成为河大新建工学院的水利系,部分水专师生到河大签到,一场风云就此停息。
“到苏后,全校师生,什九衣物荡然,校舍凋谢,教授全系赁屋以居,无力付租,且无户口米之合作,学生多系豫籍……经济来源隔绝,全赖公费日子。近以时局严峻,物价暴升……全校学生连同职工眷属共四千余口,日子已陷绝地。本月中由各界担保,向县府借得稻谷糙米二百五十市石,计口分配,每口分到五升余,无济于事,难望活命……”这是1949年《姑苏日报》对河大略苏后所遭受重重困难的详细描述。
据张广平(张钫之子,客籍河南省新安县,1930年于开封出世,现年九十三岁)回想,抗日战役成功后,他于1947年考入河大先修班。1948年四月中旬,奉召伴随教育部次长田培林(曾任河大校长)与教育部杨心国、赵冰清等先行抵达姑苏,组织迎候河大师生近三千人的到来。他奉派的作业是伴随姑苏教育和警方人员在阊门表里租借巨细旅馆处理师生暂时寓居问题。随后,张钫应姚从吾校长和田次长约请由上海来到姑苏,访晤当地仕绅,帮忙供给全市名园如狮子林、留园、拙政园、耦园、三贤祠等许多名园,处理了师生住宿及教室问题,“结局较为满意”。校园有大型活动则使用戏院作为讲堂,并约请许多名师前来讲学。据1948年《苏报》报导,12月,我国近现代政治家于右任先生题书的“国立河南大学”校牌,十二日起悬在怡园总办公处门首,途人见之,皆有喜色,河大六院在苏顺畅复课。张钫和于右任的往来可谓历日弥久,两人的友谊,始于1918年同奉孙中山之命入陕领导陕西靖国军,于右任任总司令,张钫任副总司令,俩人甘苦祸患多年,交厚意笃。
在苏期间,校园延聘国学大师钱穆、前史学家顾颉刚等教授到校任教,约请教育家汪懋祖、哲学家冯友兰、生物学家秉农山、文学家李健吾等闻名学者前来讲学。在如此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河大不忘提高教育质量,并“对苏人予以便当”,支撑姑苏当地建造。校园师生还活跃参加前进活动,同反动派进行坚决的奋斗。
“郭张两氏是通家世交,燕生老伯(郭仲隗,字燕生)与伯英先生同为辛亥革命元老,曾跟随中山先生参加革命。”张海平厚意地说,据《江流六合外——郭仲隗、郭海长留念文集》记载,1949年,郭海长(郭仲隗之子)衔命前往姑苏,将河大接回开封。“宁非偶然?这一往还仓促,已逾七十余年。祖先皆逝,虽时过景迁,但看到河大两地三学区办学,在校生近5万人,师资力气雄厚、开展前途杰出。思念往昔不堪欢欣,兹逢110周年校庆,谨以往日故事一则为祝为贺。”他对河南大学的未来开展寄予厚望,并表达了对校园110周年校庆的夸姣祝愿。
翻阅《风雨漫漫四十年》记载的大事年表,清楚明了,在干戈铁马之外,张钫毕生酷爱慈悲,通过兴教育、捐图书等敞开民智,昌盛华夏文明。
受中西方慈悲思维的熏陶,张钫在其数十年的慈悲救灾生计中,矢志不移于教育救灾。他说:“青年思维最纯真,毅力最坚决,举动最英勇,政治嗅觉最灵敏,爱国爱民最热忱。”因而,张钫尤为保护青年学子。
1928年,张钫传闻孟志昊家境贫穷升不起学。张钫屡次出资,孟志昊得以升学,后考入河大,结业那年列入校园公费生,留为研讨生。为此,孟志昊曾撰文:“张钫身为儒将……注重教育,扶持河大,兴办书院,扶持贫穷,赞助学生,受益者何止万千,成才者其数无算。”
辛亥革命南北订定合同达到后,张钫让王广庆等人留学日本。白芷洁是张钫田户的孩子,由张钫供到河大结业,后又赞助其去美国,回国下一任香港一学院教授。
此外,张钫屡次捐献图书给河大,比如《新安县志》《历代军事分类诗选》《鲁岩所学集》等,至今尚存于校园图书馆。张钫还对民间传统文明情有独钟,1931年他前往安阳殷墟,经手开掘了近4000片甲骨文,从中精选800片拓印,编著成《殷文字存真》八集,成为研讨甲骨文字的名贵材料。1947年,应时任校长姚丛吾约请,张钫来河高文题为“殷墟甲骨文之开掘通过”的学术讲演,给在场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卓荦节操,青史有名。张钫去世后,其墓志铭由河南大学教授姜亮夫编撰。张钫之父张子温墓志铭由国学大师章炳麟编撰,而姜亮夫则师从章炳麟。师生二人编撰父子二人墓志铭,可谓“奇缘”。
正如张钫墓志铭所记叙,“……办实业,修水利,惠鲜赈灾,致力于文教工作,至今人多称之……”“世重儒将,贵知礼仁。炜炜张君,恫怀在民。乐善赈灾,兴学育人……呜呼炜矣,此之为天秩。”纵观张钫的终身,尽管戎马倥偬、跌宕沉浮,却始终不渝地注重实业与教育,惠泽桑梓,竭尽所能地服务社会,为民造福。吾辈念之敬慕,言之不尽。
上一条:何故百年事成于人,人成于学----百十年前一则正能量满满的《公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