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傲视群雄的格力电器,2000年时的龙头地位,在24年的辉煌统治后,终于被一个熟悉的对手击败。
信息来源:新华网 2020-11-20 格力的二次革命:从空调、全系列家电,到一流装备制造商
炎炎夏日空调市场迎来一年一度的销售高峰,在618年中大促的热潮中,一场关于舒适与健康的家居革命悄然展开。
今年夏天,他们决定更换家里老旧的分体空调。在浏览各大电子商务平台时,美的家用中央空调的广告吸引了李先生的注意。
“原来中央空调也能装在我们这样的小户型里?”李先生惊喜地发现,美的星光系列中央空调不仅适合大户型,也为小户型家庭带来了高品质的制冷体验。
店铺首页上,“80亿以旧换新补贴”的大字让他眼前一亮。”最高可抵1500元,还提供免费上门拆机换机服务,这可真是省心又省钱啊!”李先生兴奋地对妻子说。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2024-6-18 80亿补贴助力!美的家用中央空调卫冕全网销冠,人本科技傲视群雄
第四代智清洁系统和负离子净化除菌技术的双重除菌功能,让他想到了家里常有呼吸道疾病的老人和对空气质量发展要求较高的孩子。
正当他们准备下单时,客服小美及时出现,热情地为他们介绍了618专属优惠,最终李家决定购入美的星光风管机旗舰版。
安装当天专业的安装团队不仅高效完成了安装,还细心地为李家讲解了设备的使用和保养方法。
美的家用中央空调,正以其卓越的性能和贴心的服务,为千千万万个家庭带来舒适美好的生活体验。
其也在这个夏天成为了全网销冠,突破了近24年来的“瓶颈”,那就是与格力空调的强强对战。
信息来源:新京报 2024-9-17 美的集团登陆港交所成巨型IPO,掀港股投资热潮
通过电风扇打开市场后,美的于1993年成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迈入长期资金市场的新阶段。
随后的几十年里,美的通过一系列战略性收购不断拓展经营事物的规模,强化了其在家电行业的地位。
1998年收购东芝万家乐,增强了空调核心部件——压缩机的生产能力,并进军商用空调市场。
进入新千年后,美的继续扩大产品线,涉及洗衣机、冰箱等领域,并通过并购小天鹅和华凌深化市场布局。
自1990年加入格力,董明珠凭借其卓越的销售能力和管理才能,逐步爬升至公司高层。
在她的带领下,格力专注于空调领域,坚持自主创新,不断的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董明珠独特的管理风格和坚持“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理念,为格力赢得了广泛的市场认可和品牌声誉。
崛起之时谁也没意识到这将是历史性长时间的“较量”,如今已经到了快速的提升的时代,两个相比较之下孰胜孰败呢?
美的集团加速向智能家居和B端市场转型,2016年起,通过收购东芝生活电器和意大利Clivet公司,美的在高端家电和商用空调领域进一步深耕。
2017年对库卡集团的并购,标志着美的正式进入机器人与自动化领域,展现了其在智能制造方向的雄心。
2020年,美的又将业务触角延伸至电梯制造和储能解决方案领域,进一步丰富了其智能建筑产品线。
作为全球化运营的企业,美的在全世界内设立了众多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海外业务收入占比持续超过40%,彰显了其强大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然而随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消费的人需求的多元化,这种策略也逐渐显露出局限性。
格力在多元化和国际化方面的步伐相对较慢,这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其市场竞争力。
美的通过并购和自主研发,在智能家居和自动化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其在机器人技术、AI和物联网方面的布局,为公司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长点。
格力在变频技术、节能环保等方面的研发成果,不仅提升了产品性能,也为应对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做好了准备。
信息来源:投资快报 2024-8-19 2181亿元!美的2024上半年营收突破两千亿元,净利增长14%
故事从美的顺德工厂开始,工厂总经理钟柱威自豪地向撒贝宁介绍了工厂的智能化生产线。
“看到那个智慧大屏了吗?”钟总指着墙上的巨型显示屏说,“它可以实时监控整个生产的全部过程,年产能高达1500万台套呢!”
“无风感技术真是太神奇了!”他站在空调前,感受着凉爽却不刺骨的冷风,“这简直是为怕冷的人量身定做的。”
在极端环境测试实验室,撒贝宁目睹了美的空调在-35°C到65°C的极端温度下依然能稳定运行的场景。
“这里投入了10亿元”园区负责的人介绍道,“我们致力于打造空调产业的科技新高地。”
信息来源:东方网 2024-5-17 美的空调智造探索:央视镜头下的中国制造业升级新引擎
撒贝宁环顾四周,看到一群群年轻的研发人员正在专注工作,不禁感慨:“这里就是未来空调技术的摇篮啊!”
他转身对着镜头说,他相信在美的这样的企业带领下,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创造转变,未来可期!
从智能工厂到尖端研发,从极端环境测试到未来科技园,美的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科学技术创新的力量,为中国制造业的高水平发展贡献力量。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一定保持开放和创新的心态,不断调整战略以适应新的挑战。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中国制造业正在从单纯的规模竞争向质量和技术竞争转变,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